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和负责人介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了本、硕、博三个层次较为完整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与安全、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复杂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研究方向为藏文信息处理技术) 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藏语计算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和藏语计算语言学)。以上专业研究方向与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是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硕士学位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学位点所在学科专业于1994年招收西藏自治区首届计算机专业高职大专生,1998年招收西藏自治区首批计算机专业大专生,2000 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5年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文信息处理方向硕士。学位点于2011年获批为西藏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后,同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点所在学科专业于2013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计算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

学位点下设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有智能信息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以上专业研究方向与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是本学位点的特色和优势。

(二)现有平台

本学科目前有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西藏自治区藏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本一级学科依托以上平台,聚焦西藏经济社会重大发展需求,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为国家战略和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层次人才,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2023年,在此基础上,我校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了“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框架协议,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将推进本学科建设提供更大的平台。

 (三)学科队伍

学位点现有44名专业教师(含20名硕导),学历结构合理(45岁以下指导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职称结构合理(60岁以下正高职称导师有13名,副高级职称导师有6人,讲师1人),年龄结构合理(30岁至40岁之间导师有1人;40岁至49岁之间导师有10人;50岁至59岁之间导师有9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项。2023年,本一级学科带头人尼玛扎西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主要成果

近五年来,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要有“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直接研究经费近60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编著等10余部,发表国内外核心学术论文近53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项。获授权专利7项。学位点教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特别贡献学者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其中,2023年主要进展是尼玛扎西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专项”《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技术研发和应用》获批立项;《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对研究成果­——《面向国产操作系统的藏文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另在社会服务方面:本学位点聚焦国家对西藏的战略定位,围绕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各项工作,安排参与导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开展多领域高原科学技术研发,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解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需求。

(1)科技进步:学位点研发的藏汉机器翻译技术工程化应用于西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业务系统构建,服务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得到用户单位高度评价。结合国家信创工程,与国防科大和麒麟软件公司合作研发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藏文版,助力提升我国信息领域自主可控技术核心竞争力,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建设西藏大学大数据中心,研发西藏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示范),服务学校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

(2)经济发展:依托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小数据条件下藏语多方言近远场即时语音识别、多场景藏文多风格字体文字识别、多领域多模态藏文机器翻译、藏语言数据资源增强和知识提取、低计算环境中模型压缩和计算适配等关键技术,并逐步集成上述技术成果,研制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软硬件系统和智能一体机,面向文化教育培训、媒体智能处理、政务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产业化推广,服务西藏数字经济发展。

(3)文化建设: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在藏文文献版面分析、藏文文献标准体文字识别、藏医药知识库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实现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模式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本学科承担的“阳光藏汉双向机器翻译”、“阳光藏文输入法--联想功能”、“藏文古籍文献文字识别系统”和“面向自然场景的藏文多场景多字体系统”等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性能提升,已面向我区部分机关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受到这些单位的好评。2023年协同自治区藏语委办(编译局)在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昌都市、那曲市、林芝市和阿里地区开展了以上成果的应用培训,参加培训人次达到300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肯定,今后将陆续在其他藏区进行推广应用培训。另外,以上研究成果自研发以来,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了应用服务。

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一级学科在2018年申报获批,2019年开始正式招生,2022年首届毕业生毕业。2023年学位点专项核验评估顺利通过。学位点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包括通信网络与安全、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多媒体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在学校“双一流”学科“生态学”下设高原信息生态学博士招生方向。

(二)现有平台

    2012年获批“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获批西藏自治区“高原复杂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西藏大学“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筹建“边境安全及智慧治理”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高原集成电路测试中心”和“数字西藏研究院”等。

(三)学科队伍

    学位点有25名专任教师,硕导11名,其中46-57岁6人,占24%,36-45岁13人,占52%,26-35岁6人,占24%;其中教授7人,占28%;副教授7人,占28%,中级及以下11人,占44%;博士5人,占20%,硕士15人,占60%;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自治区学术带头人1人,柔性引进1人。2023年获得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2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1项,科研经费达5184万元。学术成果100余项,其中含IEEE Trans等领域权威SCI期刊36篇、国际顶级EI会议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专利30余项,软著20余项,奖二等奖2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学科带头人简介

尼玛扎西,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藏文信息系统领域学术带头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入职我校,从事计算机及藏文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35 年,在计算机藏文编码理论方法及基于藏文编码标准的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藏文处理技术方法、藏语计算语言学理论方法、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系统性成果,为满足我国西藏和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信息化重要需求、促进国家语言文字信息系统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2项、西藏自治区首届青年科技奖。荣立国家人事部一等功。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等称号。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志诚,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政协第十二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西藏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西藏自治区高原复杂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藏大学先进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面向边境公共安全及社会治理主要从事高原通信系统、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嵌入式技术等方面研究。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提交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四项。提交/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际首个5G高移动无线通信白皮书(英文版)部分章节工作。获2020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获2020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获西藏大学“杰出青年”学者称号,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藏自治区“平安西藏”科技重大专项2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及转化计划项目、西藏自治区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0项。担任Electronics的客座编辑。担任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ing 2023技术委员会主席、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2022 专题主席。长期担任20多个国际主流SCI期刊和10多个国际会议的审稿人。多次受邀担任IEEE INFOCOM、IEEE ICC、IEEE GLOBECOM等10余个主流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受邀参与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索南尖措,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藏文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负责人、自治区“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负责人、西藏大学教学科协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共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主编和参与了17部教材的建设工作,参与了将在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程藏文图解版》丛书(5本)的撰写,其中主编了《Excel 2019 应用基础》,参编了《Internet 应用基础》、《PowerPoint 2019 应用基础》、《Windows 10 应用基础》和《Word 2019 应用基础》;参与了2010年1月在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基础教程藏文图解版》丛书(5本)的撰写,其中主编了《Excel 2007 基础教程》,参编了《Internet基础教程》、《PowerPoint 2007基础教程》、《Windows Vista基础教程》和《Word 2007 基础教程》;参与了2011年7月在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材》丛书(6本)的建设,其中主编了《数据库系统概论》,参编了《数据结构(C语言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汉藏双语教程》。2015年03月,成功申请一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并与2018年5月结项;2018年和2020年分别成功立项并结项2项横向课题,总资金为110万余元;2021年3月成功申请立项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基金”项目1项,项目资金为166万;另外第一执行人和参与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育部等的20余项目。2018.12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12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12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0.12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6.03获西藏大学年度优秀;2018.12获西藏大学年度优秀;2019.12获西藏大学年度优秀;2017.09获西藏大学优秀教师;2018.09获西藏大学优秀教师;2017.10获西藏大学优秀指导教师;2019.08获西藏大学优秀指导教师;2021.06获西藏大学优秀指导教师;2023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边巴旺堆,教授,研究方向是通信网络与安全、藏语语音情感识别,1994年本科毕业于西藏大学物理专业,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信息处理技术,1997年曾到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进修,2001年到西南交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进修,主修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2013年“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身份再次到西南交通大学深造。1994年西藏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因西藏工科建设需要转专业至工学院,后2020年8月学校专业建设之总体需要,把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从工学院整体划转至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后,随专业来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论文著作有《藏文排序优先级算法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01期, pp 191-196, 2015/1/15     《藏文构件元素识别算法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03期, pp 104-111, 2014/5/15     《略述藏文词语优先级算法》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64(4), pp 147-154, 2014/12     等30余篇学术论文;2.专利:《一种基于CNN和LSTM的藏语语音情感识别方法[P]》.西藏自治区:CN113808620A,2021-12-17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5项。3.著作:《数据库系统概论(藏文版)》 民族出版社 2011年11月。承担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国际编码标准的藏文词语排序算法研究”,编号61163013;2.参与和子项目主持教育部培育项目:“藏文文字识别系统”;3.参与了工信部项目:藏汉英在线电子词典;4.参与了国家自认基金项目:“非对称零相关区序列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61261021;5.参与了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藏文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编号:YB125-49;参与了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动态向量空间模型的藏文突发性热点话题监测与跟踪的研究”,编号:212167。

拥措,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现任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藏文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点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藏文古籍智能分析、藏医药知识挖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曾先后在挪威卑尔根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担任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科协科技人才评审专家、数字西藏建设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融合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要讲授的硕博士研究生课程《人工智能概论》和《计算语言学》,本科生课程《人工智能导论》。

群诺,男,藏族,毕业于韩国韩东国际大学(Handong Global University)信息技术专业工学硕士。现为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向研究。现为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员、西藏自治区藏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专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民族语言信息处理专委会常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工专委会委员。迄今承担和参与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研究项目、自治区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奖励。

兰萍,1981年1月生于四川省隆昌市,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信息系副主任,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负责人,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届西藏自治区青联常委。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智能信号处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主持西藏大学教改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学科竞赛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承担的核心课程有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路、电路设计与仿真、信息论与编码等。

曾晓莉,女,汉族,1981出生,工学硕士,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从2007年6月开始持续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承担C语言、C++语言、Python语言以及软件工程等多门软件设计与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发表教学论文两篇,获得西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从事序列设计和深度学习等领域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和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申请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