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学科方向介绍

2024年05月22日 10:27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创新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了本、硕、博三个层次较为完整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与安全、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和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复杂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研究方向为藏文信息处理技术) 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藏语计算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和藏语计算语言学)。以上专业研究方向与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是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硕士学位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学位点所在学科专业于1994年招收西藏自治区首届计算机专业高职大专生,1998年招收西藏自治区首批计算机专业大专生,2000 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5年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文信息处理方向硕士。学位点于2011年获批为西藏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后,同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点所在学科专业于2013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招收“计算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

学位点下设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有智能信息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以上专业研究方向与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是本学位点的特色和优势。

(二)现有平台

本学科目前有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西藏自治区藏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本一级学科依托以上平台,聚焦西藏经济社会重大发展需求,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为国家战略和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层次人才,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2023年,在此基础上,我校与青海师范大学签署了“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框架协议,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将推进本学科建设提供更大的平台。

(三)学科队伍

学位点现有44名专业教师(含20名硕导),学历结构合理(45岁以下指导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职称结构合理(60岁以下正高职称导师有13名,副高级职称导师有6人,讲师1人),年龄结构合理(30岁至40岁之间导师有1人;40岁至49岁之间导师有10人;50岁至59岁之间导师有9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项。2023年,本一级学科带头人尼玛扎西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主要成果

近五年来,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要有“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直接研究经费近60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编著等10余部,发表国内外核心学术论文近53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项。获授权专利7项。学位点教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特别贡献学者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其中,2023年主要进展是尼玛扎西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重大专项”《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技术研发和应用》获批立项;《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对研究成果­——《面向国产操作系统的藏文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另在社会服务方面:本学位点聚焦国家对西藏的战略定位,围绕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各项工作,安排参与导师承担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开展多领域高原科学技术研发,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解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需求。

(1)科技进步:学位点研发的藏汉机器翻译技术工程化应用于西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业务系统构建,服务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得到用户单位高度评价。结合国家信创工程,与国防科大和麒麟软件公司合作研发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藏文版,助力提升我国信息领域自主可控技术核心竞争力,构建信息安全屏障。建设西藏大学大数据中心,研发西藏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示范),服务学校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

(2)经济发展:依托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小数据条件下藏语多方言近远场即时语音识别、多场景藏文多风格字体文字识别、多领域多模态藏文机器翻译、藏语言数据资源增强和知识提取、低计算环境中模型压缩和计算适配等关键技术,并逐步集成上述技术成果,研制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软硬件系统和智能一体机,面向文化教育培训、媒体智能处理、政务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产业化推广,服务西藏数字经济发展。

(3)文化建设: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项目,“在藏文文献版面分析、藏文文献标准体文字识别、藏医药知识库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实现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模式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本学科承担的“阳光藏汉双向机器翻译”、“阳光藏文输入法--联想功能”、“藏文古籍文献文字识别系统”和“面向自然场景的藏文多场景多字体系统”等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性能提升,已面向我区部分机关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受到这些单位的好评。2023年协同自治区藏语委办(编译局)在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昌都市、那曲市、林芝市和阿里地区开展了以上成果的应用培训,参加培训人次达到300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肯定,今后将陆续在其他藏区进行推广应用培训。另外,以上研究成果自研发以来,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了应用服务。


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简介


(一)基本情况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一级学科在2018年申报获批,2019年开始正式招生,2022年首届毕业生毕业。2023年学位点专项核验评估顺利通过。学位点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包括通信网络与安全、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多媒体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在学校“双一流”学科“生态学”下设高原信息生态学博士招生方向。


(二)现有平台

   2012年获批“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获批西藏自治区“高原复杂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西藏大学“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筹建“边境安全及智慧治理”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高原集成电路测试中心”和“数字西藏研究院”等。

(三)学科队伍

   学位点有25名专任教师,硕导11名,其中46-57岁6人,占24%,36-45岁13人,占52%,26-35岁6人,占24%;其中教授7人,占28%;副教授7人,占28%,中级及以下11人,占44%;博士5人,占20%,硕士15人,占60%;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自治区学术带头人1人,柔性引进1人。2023年获得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项,自治区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2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1项,科研经费达5184万元。学术成果100余项,其中含IEEE Trans等领域权威SCI期刊36篇、国际顶级EI会议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专利30余项,软著20余项,奖二等奖2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